近期,我市禽产品消费市场价格呈现小幅下跌趋势,监测数据显示猪肉消费市场价格也同样存在下跌态势,作为价格相关性较为密切的替代品,禽产品消费市场价格下跌是否与猪肉存在某种内在联系?禽产品价格下跌是应声而下还是“先发制人”?在价格下跌的背后,养殖户对后期禽类养殖的信心几何?为追溯其根源,市发改委前往实地一探究竟。
我市禽类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,规模养殖户不多。在形成规模养殖的兴旺养殖场负责人聂总介绍:目前,其存栏6万只蛋鸡,一年半淘汰一次,在疫情的影响下,产品价格持续走低,淘汰鸡去毛净重3.3-4斤,40元/只,满4只送鸡蛋30个(13元),鸡蛋的批发价低至2.6元/斤,防疫消杀、人工及运输费用也助推成本一路上涨。成本增加叠加售价下跌的影响,逐渐突破支大于收的局面,在收不抵支的的局面亏损日益累积。
养殖成本的增加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据了解,大豆饲料采购价格因其主要进口巴西、阿根廷变动不大,玉米饲料采购价格因进口美国存在上涨趋势。鸡苗的采购价格也存在波动上涨,最低4元/只,最高7元/只,采购成本的不稳定会影响甚至减少养殖场的其他方面的常规投入。
禽产品售价下跌最近成为“潮流”。主要是近期鸡蛋供应宽松,消费需求未同步跟进,市场需求量少,导致鸡蛋库存积压。5月份气温逐渐升高,鸡蛋保质期缩短,在市场整体鸡蛋供应增加的情况下,养殖户销售压力普遍增加,养殖户为降低亏损、尽快回笼资金,低价倾销。前期湖南禽流感对养殖户造成了恐慌预期,部分养殖户看空后期行情,出栏积极性增加,也导致近期我市禽产品供应量较大,禽产品走货节奏放缓。在猪肉价格稳步走低的情况下,禽肉替代效应减弱,需求减少,不支撑其高位运行。
在禽产品消费市场价格下跌的背后,必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状态。因此建议:加强对禽类养殖场的指导,充分借助大数据在脱节的产能和需求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数据桥梁,让市场看得见生产,让生产看得见市场;制定有利于禽类行业发展的相关规划,对于养殖户给予相应的补助,推广禽产品养殖厂标准化生产,避免盲目扩张,保证供需平衡;放宽对养殖户的放贷条件,保障资金链,足以应对市场疲软时风险抵御,市场畅旺时规模扩张。